汉末的乱世中,各地的军阀如雨后春笋般崛起,横跨州郡者数不胜数。在这一时期,董卓的势力一度最强,随后是袁绍和曹操的崛起。袁术和公孙瓒也曾一度称霸一方,直到赤壁之战后,才形成了曹操、刘备和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。虽然曹操在赤壁战败,但他依然是最强的那一位,远超刘备和孙权,因此孙权不得不与刘备联手,共同抵御曹操的威胁,以免被其各个击破。
董卓死后,最强的军阀并非曹操,而是袁绍,这一点无论是《三国志》还是《三国演义》中都有详尽的记载。甚至连荀彧也曾指出,曹操的兵力不过是袁绍的十分之一:“公以十分居一之众,画地而守之,扼其喉而不得进,已半年矣。情见势竭,必将有变,此用奇之时,不可失也。” 由此可见,曹操面临的压力和困难。
展开剩余77%在与袁绍的较量中,曹操明显处于劣势,最终只能通过奇袭乌巢切断袁绍的后勤补给,辅以张郃和高览的倒戈,才得以扭转战局。曹操对这两位将领的评价非常高:“若使袁绍肯从二将军之言,不至有败。今二将军肯来相投,如微子去殷,韩信归汉也。” 为此,曹操立即封张郃为偏将军、都亭侯,封高览为偏将军、东莱侯。
值得注意的是,张郃和高览的待遇非常高。与他们相比,张辽和关羽刚投降时的待遇则显得较为低调:张辽降曹时,仅被封为中郎将,并赐爵关内侯,数次立功后才升为裨将军;关羽则在初期仅受封为偏将军,并未立刻封侯,直到斩颜良之后才得到汉寿亭侯的封号。这一制度符合当时汉朝的军功制度,任何在胜利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都可获得封侯的荣誉。
正史中的张郃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将领,尽管《三国演义》中的描述有所夸张,但他在与张飞、赵云、马超、黄忠等人的单挑中从未败北。每一次较量,他都能全身而退。综合分析这些战斗,我们不禁得出结论,但也产生了疑问:河北四庭柱在讨董联军中为何未曾亮相?特别是在联军对抗吕布时,他们的身影完全消失。
当年,袁绍作为十八路诸侯联军的盟主,曹操仅是“行奋武将军”,相当于一个临时的军事指挥官,地位并不高。因此,袁绍的重心始终是依靠自己的地方大将与其他诸侯竞争。尤其是面对华雄和吕布时,袁绍让自己的将领上阵,与这些大将单挑,然而大部分诸侯派出的将领都以失败告终。相较之下,曹操的“兄弟”夏侯惇、夏侯渊、曹仁等人并未上阵,河北四庭柱更是没有出头。
袁绍的军队强大到什么程度,孔融的一番话虽带有贬低敌人的成分,但也并非全是夸大:“颜良、文丑勇冠三军;其余高览、张郃、淳于琼等俱世之名将。” 颜良与文丑不仅能够击败曹操的名将徐晃和张辽,还曾斩杀吕布麾下的魏续和宋宪,足见河北四庭柱的实力。除此之外,曹营的将领,包括许褚和张辽,在与颜良、文丑的对战中都处于下风。就连张郃和高览,在与这些猛将对抗时,也毫不逊色。
然而,令人疑惑的是,袁绍的“河北四庭柱”为何始终未被派上战场,特别是在华雄和吕布的对抗中?这背后,显然是袁绍的深思熟虑。虽然他表面上是联军的盟主,实则却有着自己的算盘,他并不希望这些强将为联军的胜利出力,而是将这些力量留作自己的后招。
曹操和袁绍无疑都在争权过程中展现了高超的政治和军事策略,而其他诸侯则或被收编,或被彻底消灭。曹操曾批评袁绍:“色厉胆薄,好谋无断,干大事而惜身,见小利而忘命。” 但他自己也并不比袁绍更为仁慈。在一方面,曹操在诗中表达自己对百姓苦难的同情;另一方面,他却也亲手屠城,屠杀无辜百姓,尤其是在东征陶谦时,他的残暴行径堪称触目惊心。尤其是初平四年的屠城,甚至有“杀男女数十万,鸡犬无余”的记载,血腥程度令人发指。
与曹操和袁绍不同,刘备的形象相对更加正面。即使在许多人眼中他是一个“平凡”的英雄,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的评价却为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陈寿赞扬刘备具备“高祖之风,英雄之器”,并称他为“弘毅宽厚,知人待士”的典范。他的领土较小,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,不屈服于曹操之下。
通过这些分析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:曹操和袁绍在讨董联军期间,的确都有所保留。如果他们在战争中派出最精锐的部队,尤其是河北四庭柱,完全可以迅速击败华雄和吕布。然而,袁绍与曹操深知,战争不仅仅是军事的较量,更多的是在权谋上的博弈,他们不可能轻易将所有的力量倾注在联军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通弘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